14名孤儿在儿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卢小姐的带领下搭乘“孤儿列车”,前往远方小镇,期待被沿途乡镇的人们所领养。几年前,玛丽安的母亲将她送到儿童救助站时告诉玛丽安,她将前往西部开拓新生活,待一切稳定下来,便会回来接走玛丽安。但自从母亲走后便杳无音讯。这一次,孤儿列车的消息及行进路线早已在各大报纸上报道。玛丽安满怀期待,她想,母亲一定已看到新闻,会在沿途的某一站来接走她。可是,一站又一站,直到终点站远方小镇,母亲始终未出现,玛丽安成了唯一一个未被领走的孩子。看到文中这段,我泪如雨下——“第三站等我们的人很多,妈妈也不在那里。她到底在哪里?她应该知道我可能在这列火车上,因为卢小姐说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我们的事。报纸列出了每一站的站名,我相信妈妈一定就在其中的一站等我。等等我,妈妈,我来了!在孤儿院的每天晚上,我都希望自己的思念能穿过黑暗,飞到远方的妈妈身边。妈妈,你不必来接我,我就要去找你了,但是,她在哪里呢? 到了第四站依然不见妈妈,我心里有种被深深刺痛的感觉。妈妈不要我,看起来也没有人要我。我不希望自己被挑中,因为妈妈可能就在下一站等我。但是如果她不在那里,该怎么办?” 。作者的文笔细腻而饱含深情。 我搜索此书的时代背景时发现,美国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约有10万名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中西部的小镇及乡村。这种火车被称作“孤儿列车”。孤儿列车是美国最早被记载的系统化孤儿领养活动。之后美国的儿童保护法很快被确立,儿童人权逐步受到重视。有评论家认为,书中的“远方小镇”不仅仅是一个终点站,更是人生的隐喻。每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过是一段旅程上的旅伴,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也是如此。结尾处,最终领养玛丽安的年迈的白太太说:“ 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 对于在生活中曾遭受重大变故和挫折的孩子们来说,此书能带来抚慰和希望。 此书荣获:美国杰弗逊杯荣誉图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童书大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2002年度最佳童书。作者伊芙.邦廷一生的作品超过200部,她关注移民、无家可归者、阵亡战士的后代等不同社会层面人们的生活,因而有“儿童生命教育大师”的美誉。她最著名的童书有《城里狗,乡下蛙》、《小鲁的池塘》、《爷爷的墙》和《艾莉丝的树》等等。1995年,她与画家David Diaz合作的绘本《烟雾迷漫的夜晚》(Smoky Night)荣获凯迪克金奖。
开往远方的列车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 ↗ 或右上角 ┅ 等按钮,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
赞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