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天的清晨,男孩醒来时发现窗外漫天飞雪。他急不可待地套上衣服、鞋帽,然后冲出了家门。在这样的大雪天,做什么事最开心?当然是——
哈哈,你瞧——他搭了个多棒的雪人,比他自己整整大了一倍!雪人戴着帽子和围巾,好神气的大煤球扣子,特精神的小煤球眼睛,最好玩的是红橘子鼻头。对了,还缺一个嘴巴,就用手指头画一个,长长的嘴巴两边向上翘。雪人笑了!
男孩好喜欢他的雪人,总是趴在窗前看雪人。晚上,妈妈好不容易才哄他去睡觉了。可就在这天夜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午夜12点,男孩从睡梦中惊醒,他悄悄走下楼,打开家门,发现雪人居然活了,正脱帽向他问候呢!
男孩热情地邀请雪人到家里来作客。这个冰冷的巨人兴奋极了,他像别的客人那样坐在了壁炉旁。什么,壁炉!雪人被壁炉里的火吓坏了,男孩赶紧把他远远地拉开。雪人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太神奇了,他好奇地看看电视,开灯、关灯、再开灯、再关灯……最好玩的地方还是厨房。猜猜看,雪人最喜欢厨房里的什么?
原来,冰箱才是雪人的“壁炉”呢。男孩带雪人到家里的各处参观,雪人还试戴了妈妈的帽子,试穿了爸爸的吊带裤。他们又到车库里大玩了一场。男孩还请雪人吃夜宵,原来雪人最爱吃的就是大冰块。
接下来,轮到雪人带男孩出去玩了。雪人拉着男孩走出大门,踏上茫茫雪地。他们一路跑起来,然后飞上了天,就像风一样。
他们飞过了荒原,飞过了城市,不知飞了有多远,最后飞到一个最高的楼顶平台上,眼前一片壮丽的雪景!后来他们看到东方泛起一抹红色,不好,太阳快出来了。雪人赶紧拉着男孩飞回家。
美好的夜晚就要过去了,男孩真不舍得呀!
第二天,男孩一觉醒来,屋外已是阳光普照。男孩跑下楼梯,冲出房门——
他无法相信,地下只剩下了一堆雪,一顶帽子,一条围巾,还有几个煤球。他的雪人呢?
-----------------------------------------------------
《雪人》是本无字书,它讲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
这本书的确没有一个字,但画面中的故事特别清晰,大概3岁的孩子也能看懂吧。不过最初我是为自己买的这本书,每次读罢,总让我久久回味,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许多事情,快乐的和忧伤的。
在南方一个炎热的晚上,女儿从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于是我们一起分享。我们读得很慢,各自讲从画中读出的故事。最后,当我们看到那一堆雪,一顶帽子,一条围巾,几个煤球,还有男孩在雪地里呆呆的背影时,女儿安静了。合上书,好一会儿,她才幽幽地问:“那雪人呢?他到哪里去了?”
那时,女儿快5岁了。她去北方看过雪,也堆过一次雪人。显然,她知道故事里的雪人融化了,可她仍然要问,因为那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其实,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也许每个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的人都会问。
画家布力格一定也问过这个问题。在讲前面的故事时,他不惜笔墨画了160多个大框小框的画,每一页都很丰富,把我们带入了这个浪漫的下雪天,恋恋不舍。可是在这最后一页,他只留下一个小画框,画面中只有那么一小堆雪,连男孩也只让我们看到背影。整幅页面空空荡荡,如果用文字来表达,只能是许多的省略号……
显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用语言来回答的问题。我只能把女儿抱过来,轻轻地对她说:等冬天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到北方去看雪,一起去堆雪人吧。
明知故事要在伤感中结束,于是加倍地感受到与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加倍地珍惜,加倍地感慨……这就是虚构的情感体验最令人着迷之处:即便是悲剧,也能带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