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白起

  伊阙之战 

  1.公元前293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与以魏国大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联军对峙。不过秦国方面的兵力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 

  2.联军的队伍中,韩国军队以小国自居,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所以韩军主将暴鸢(yuān)希望魏国军队打先锋。 

  3.魏军主将公孙喜认为韩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武器装备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4.这时,秦军主将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韩军居前,魏军的位置处于韩军侧面略后。 

  5.一会儿,秦军的情报兵带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6.大战一触即发,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韩国军队不知虚实,一下子被秦国疑兵牵制住了。 

  7.与此同时,白起抽调精锐主力绕到联军后方,趁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瞬间惨败。 

  8.韩军得知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开始四下逃窜。这时,韩军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一时间,韩军溃败而逃。 

  话说战国后期,秦国有一位昭襄王,算起来,他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我们只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十分了不起,而这位秦昭襄王,同样具有雄才大略,一点也不比秦始皇逊色。 

  昭襄王在位的时间,是秦国历代君王中最长的,比他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加起来还要长。在位期间,他继续贯彻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的法令,为秦国的强大做出杰出的贡献…… 

  我们要听白起的故事,你怎么讲起昭襄王了! 

  有人说我跑题了。呵呵,要说白起,怎么能避开昭襄王这位重要的人物呢! 

  我们刚刚说到,昭襄王贯彻商鞅变法,这商鞅变法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叫作军功爵制。 

  什么是军功爵制呢?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其二,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这个政策为很多平民提供了机会:只要投身行伍,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大富大贵。而国家也能打破限制,选拔到有用的人才。 

  平民出身的白起,就因为这个政策才得以脱颖而出,施展拳脚,为国效力。 

  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领兵攻打韩国新城,第二年,韩魏联军扼守函谷关,试图阻止秦军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这就说到了我们在前面的漫画中所见的情形,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取得了伊阙之战的胜利。随后他又渡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在这次战争中,白起展示出杰出的军事天赋,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后来,白起又升任大良造。当上大良造之后,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国大小六十一座城池,为秦国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秦昭襄王是这样评价他的:“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什么意思呢?昭襄王的这句话,第一是赞叹白起的能力,可以“以寡击众”,也就是可以带领少量的部队战胜敌国的大部队。第二,无外乎赞美一下自己国家的兵力强盛:“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在昭襄王看来,拥有能以一敌百的大将白起,再加上秦国本来就兵强马壮,怎么会有不打胜仗的道理? 

  可见,昭襄王不仅对自己国家的实力十分自信,对这位大将也十分欣赏啊! 

  可是我记得在电视上看过,白起是被昭襄王赐死的,为什么…… 

  哎,有人把白起的命运提前泄露了!是啊,昭襄王为何要赐死这位良将呢?这里我先卖个关子,以后再讲。 

  真扫兴—— 

  白起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战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后来的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他戎马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夺取大小城池七十余座,打到后来,六国将领闻“白”色变,不敢与他交锋。这期间,又不乏精彩的战役。这样一位英勇的良将,为何被赐死了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吧!

大将白起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或右上角等按钮,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订阅「故事36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无需密码 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