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之谜

近日一只螳螂经常栖息在窗外,女儿要把它捉进来。于是搜索了一下吃什么,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决定不捉了,因为螳螂是益虫,可以消灭蚊子苍蝇等害虫,如果携带了铁线虫,那可要吓死宝宝了。看过本文您会更清楚为什么不能户外喝生水了。

故事365站长(微信号gushi365com)

------螳螂吃什么------

无脊椎动物螳螂又称刀螂,主要种类有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那么螳螂喜欢吃什么害虫作为食物呢?据资料显示,螳螂的食物有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菜螟、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蚱蜢等60多种害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还是蝗虫的死对头,所以说,螳螂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据说有的甚至可达145毫米,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式,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渐变态。

螳螂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除极地外,螳螂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螳螂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

●刚出生的1龄若虫(第一次蜕皮钱,7天蜕皮一次)就喂蚜虫般大小的昆虫
长大点了开始依次是:蚊子,苍蝇,小型蛾子,小蟋蟀,小蚱蜢
还有就是推荐买些面包虫,可以终生食用的 太小的螳螂可以把面包虫剁成几段(有点残忍),拿镊子夹住,带有汁液的一头对准小螳螂,凑到它嘴边,注意动作小一点,只要它嘴上沾上点面包虫体液,它就会开始用前足夹住吃起来,再轻轻的松开镊子,让它吃去吧。

------螳螂和铁线虫------

我们常见到这么一个现象:踩死了一只螳螂。然后从肚子里爬出一条铁线一样细的“蛇”。传说被这东西缠到手指,手指会断。于是乎,有的人就认为这种“铁线蛇”是螳螂生出来的。各种古怪的传说给铁线蛇和螳螂加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螳螂肚子里的虫子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螳螂是一种益虫,以捕食昆虫卫生。牛逼的螳螂偶尔也攻击小鸟、壁虎。而铁线蛇呢,则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盲蛇。像蚯蚓一样。但是尾巴特别尖细。是无毒的。

螳螂肚里的“铁线蛇” 户外切记不能喝这水

我们见的螳螂肚子里的“铁线蛇”,其实不是一种蛇。而是一种叫做铁线虫的寄生虫。铁线虫就是我们见到的螳螂肚子里的虫子。铁线虫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虫,被昆虫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直至成熟后离开寄主,到水中营自由生活,进行交配产卵。螳螂肚里的“铁线蛇” 户外切记不能喝生水。

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虫,被昆虫或人类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我们很容易在水池里和不干净的水里喝到这些铁线虫的幼虫,喝下去后有一定几率感染铁线虫病,这种病会使尿道感染发炎,所以池塘的水和不干净的水不能随便喝。 幼虫在节肢动物体内会诱使寄生体去寻找水源,所以水源有节肢动物尸体的时候。不建议食用。

螳螂肚里的“铁线蛇” 户外切记不能喝生水

铁线虫也能感染人体,引起铁线虫病。不过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所以最后要提的是不饮不洁之水、不生吃昆虫、鱼类和螺类等食物,下水时避免口腔与不洁水体直接接触。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驱虫药促虫排出,寄生于组织内者应手术取虫。

铁线虫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虫,被昆虫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直至成熟后离开寄主,到水中营自由生活,进行交配产卵。因此从野外捉来的活食要注意,在远离水源的地方出现铁线虫的概率较高,当然也不是水源附近就一定有铁线虫

对于螳螂和铁线虫还存在不少误解,特发此贴

误解一:螳螂必有铁线虫

铁线虫对于螳螂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寄生虫,在野外螳螂一旦被铁线虫寄生就注定无法存活更别提繁衍后代,因为当螳螂腹内的铁线虫成熟时,必须要回到水中完成产卵的任务,这时铁线虫会驱使螳螂寻找水源并跳入水中淹死,这样它才有机会进入水中,若螳螂未能及时找到水池或池塘,铁线虫仍会钻出,但结局是干死在陆地上,而螳螂也会因腹部受伤而死亡,若是每只螳螂体内都有铁线虫那么螳螂怎么还能繁衍到今天呢?

误解二:十螳九线

事实上野外的大多数螳螂体内都没有铁线虫,但若是你在某处水中发现大量淹死的螳螂则说明该地大量爆发铁线虫,那么该地的螳螂体内有铁线虫的概率会比较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十螳九无线”才对

●虽说十螳九线,但是北方地区的螳螂体内并不一定有铁线虫,主要得看你在哪儿捉到的,如果附近有湖或者河流小溪,那十有八九捉到的螳螂体内有铁线虫。因为铁线虫的迫害,被寄生的螳螂很少有能活到繁殖期的。
你可以把螳螂的腹部泡在水里1到3分钟,注意经常把它提出水透气不要让淹死,如果没有铁线虫爬出来就说明没有铁线虫。铁线虫爬出来的话至少也能让螳螂活得久一点。但是也有可能铁线虫在爬出来的时候伤害到螳螂的腹部,那样螳螂就很难活了。

------螳螂跳水之谜------

为什么螳螂,蟋蟀身体中寄生了铁线虫,最后都会到水沟里扑水而死?一直是个迷,后来有科学家研究出了原因:
2010年初,法国生物学家开始了专门研究。

他们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对蟋蟀投河起跳前、投河瞬间和投河后不久这三个时间段的蟋蟀大脑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认真剖析。结果在蟋蟀的神经系统中,他们发现了Wnt分子,铁线虫身体里具有这种分子,而蟋蟀身体里本来没有这种分子。这说明,这个分子转移到了蟋蟀的身体里,很可能对蟋蟀“投河自尽”负有重要责任。

那么,铁线虫身上的这个分子是怎样进入蟋蟀神经系统里的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蟋蟀身体里有一种和铁线虫身上Wnt分子类似的分子,但两者并不完全一样。是生物学家们把两者搞混了吗?经过反复比较分析,他们最后确认,进入蟋蟀神经系统里的Wnt分子,就是来自铁线虫。那为什么偏偏只有这种分子进入了蟋蟀的神经系统,而铁线虫身上的其他分子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生物学家。
后来,经过多角度分析,生物学家找到了答案。原来,铁线虫的Wnt分子之所以能够混入蟋蟀的神经系统,恰恰是利用了它自身与蟋蟀同类分子的相似性。隐藏在宿主身体里的铁线虫释放出自己的Wnt分子,借助这个相似性,让自己的假冒分子,以假乱真,慢慢混进了蟋蟀的身体组织,然后混入到了蟋蟀的神经系统,便产生了发号施令的效用。也就是说,铁线虫通过Wnt分子与蟋蟀进行了“分子对话”,最后控制了蟋蟀,对宿主下达了特殊的生物指令。

为什么蟋蟀非要选取“投河”的方式自杀呢?Wnt分子又是如何下达“投河”指令的呢?

这其中另有奥妙:当Wnt分子进入蟋蟀的神经系统后,蟋蟀身体里就乱了套,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乱了秩序,而有一种蛋白质却异常活跃起来,这种蛋白质本身含有指使动物向地势低的地方运动的基因指令。当指令传达到蟋蟀的大脑后,蟋蟀便会向地势相对较低的河流或者水塘飞奔而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铁线虫Wnt分子的侵入,使得蟋蟀浑身燥热难耐,痛不欲生,为了快速降温,它们才被迫选择了“投河”。
科学家从这个事例推测,肝片吸虫和姬蜂可能也是采取了分子入侵的方式,对宿主发号施令,让宿主对它们唯命是从的。具体的细节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找之中。

●<2>铁线虫成虫发育成熟后,必须在水里才能产卵,于是它就分泌一种蛋白,这种蛋白会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驱使螳螂,蟋蟀寻找水源,最后赴水而死。至于是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指挥宿主赴水的,目前还是个迷。一般认为铁线虫分泌和这种蛋白使寄生宿主产生强烈的饥渴感,这种饥渴感会迫使宿主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会赴进水源中,大量地喝水最后被水胀死。然后铁线虫就会从宿主的身体内钻出来繁衍后代了。

●看了2楼的说法,感觉上述说法太缺乏说服性了。而且口渴一说不严谨,原因看下:
在距离小水塘20多米远的一片杂草丛中,一只蟋蟀突然停止了鸣叫,发了狂似地沿着与水塘岸边平行的方向向前跳跃,速度越来越快。后面并没有天敌在追赶,它根本没有理由惊慌。路边有它平时很喜欢吃的食物,但现在饥肠辘辘的它却对此无动于衷。在这秋初的早晨,草丛上有许多露水,口渴的它也没有停下来找水喝。在旅途上,它听到了同类发出的欢快的鸣叫,它知道,那是它的哥们儿正为讨异性的欢心而引吭高歌呢,但现在它已完全无心加盟这个行列,它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跳跃。最后跳入河中。

 

螳螂之谜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或右上角等按钮,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订阅「故事36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无需密码 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