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不服老的“90后”

袁隆平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前两天袁老又获得了共和国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这一切,都和水稻有关。 

“跳农门”

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

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全家争论的焦点。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有自己的见解,他想到重庆读农学院。

为什么想要学农?这要从袁隆平小学一年级的那次郊游说起:

“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我们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我说学农好啊!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

说服父母,袁隆平义无返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坐汽车,又换马车,一路颠簸,足足走了四天,才来到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袁隆平到安江农校报到这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追”良种

寻得“野败” 杂交水稻终有新突破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这时,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突然发现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长得特别好,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我很高兴喽。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产一千斤。”

发现了这株水稻,袁隆平兴致勃勃地投入实验生产:“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

望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然来了灵感: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

他从此把自己埋在了稻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此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等农校的教师,他的研究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的国际权威科学家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

袁隆平顶着压力埋头实验,可结果并不理想,还被人说风凉话。“很多人反对。当时流行的水稻是没有杂种优势的。压力很大。我们就做了一个实验,面积不小呢,有四分田,长得特别好。最后收获、验收时,糟糕,稻谷产量减产,大概减产了3%左右,减产了几十斤。稻草增产了将近70%。后来人家讲风凉话,‘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

 

试验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调整实验,坚持研究杂交稻

遭到质疑,更经历过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不辞辛劳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辗转研究。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到1972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

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经过十年公关,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逐步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实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今年也将迎来关键之年。

“我们计划发展到一亿亩,每亩按最低的产量300公斤计算,一亿亩就是每年产300亿公斤水稻,300亿公斤可以又多养活一亿人口。”

 

在接受采访时,袁隆平感叹:“像我们这样的年纪,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要饿死人的!”

记者问到:“您是不是特别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连说两句:“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而后长舒了一口气。

 

下田的“90后”

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2019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一向不服老的他笑称,自己已经从“80后”升级为“90后”。

如今,90岁高龄的袁隆平,尽管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管不住”他那双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他那颗向着水稻的心,袁老几乎每天还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长势,“只有下田最快乐。”

袁隆平在超级稻试验田

袁隆平多次说起他的禾下乘凉梦,梦到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

目前,他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把光合效率提高30%,计划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他说,最大的愿望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新闻联播50秒报道袁隆平逝世以及民众的强烈反应,反射出大师稀缺。袁隆平年轻时几乎能够进入国家游泳队,而且当过飞行员,等等。在如此多的领域游刃有余转换,真是让我们叹为观止,望尘莫及,难以望其项背。看看长沙街头以及民间对袁隆平院士去世的伤感悲痛与惋惜,可见袁隆平影响之深之广之大。每一位腹饱者都应该感激袁隆平!

袁隆平|不服老的“90后”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或右上角等按钮,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订阅「故事36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无需密码 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