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而有书生看到这一幕,又写了另一句更平淡且残酷的句子。书生用一辈子为那句话做了注脚,于此,把这个书生的故事也讲给大家:
从前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七岁那会儿,看到樵夫掉了钱,就能追出几里路,把钱还回去。
这还没什么,最主要是热爱学习。
学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他妈都害怕,说儿啊你这太勤奋了,会累病的。
孩子:好的妈妈,我知道了妈妈。
然后白天默读,温习功课,等晚上老妈睡了再拿盏油灯偷偷看新书。
我:……
要是这种人生在我家隔壁,那简直人间炼狱。
其实上天还是有那么点公平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成了文采飞扬的书生。
随便写一篇文,就有全省书生传抄。
当时的朝廷,还有些乌烟瘴气,当官基本靠关系,升官主要看银两。
好在书生有大才,一篇文章惊动丞相,专门将他举荐任职。
身在御史台,做些处理文书的基本工作。
那些年,书生在京城成婚生子,潜心学术,终于在三十五岁之时,外派为官。
外派到聊城堂邑,去做县令。
堂邑可不是什么好去处,牢里有大批盗匪,乡里有地头龙李虎,作威作福,几任县令都动不了他。
书生刚到堂邑,就收到了李虎的下马威。
有人告诉书生,说如今没人去县衙,衙门里闹鬼,堂邑县人尽皆知。
还因为闹鬼,李虎带人搞了一堆祠堂,乡民都要掏钱祷告,鬼才不会害人。
书生:……
书生:这李虎也太猖狂了吧?
师爷说,这不算什么,李虎还有生杀大权,鱼肉乡里,几任县令住在县衙,都横遭不测,怕是背后有人。
要不,您这刚到,还是先去拜会一下?
书生淡淡一笑,说不用,我们先去县衙住下。
师爷:???
师爷一脸惊恐,史书也没说他是溜了,还是被书生提着领子一起跟着住了。
或许是书生名头太大,又或许是书生刚来,李虎摸不清状况,没有动手。
那他就没有机会动手了。
书生第二天从县衙里出来,就说衙门没鬼,祠堂尽可以拆了。
师爷瑟瑟发抖,又不能不听,当天就都拆了。
李虎:……
李虎觉得这个狗比找死,祠堂拆了可以再建,但是这位县令,要他今夜就死。
衙门里的人有多少,李虎门清,所以弄死县令,他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事。
他错了,衙门里除了捕快,还有一牢盗匪。
书生那一夜去了牢里,笑着说,诸位都是本分人,活不下去,这才当了盗匪。如今用过刑,关过牢,还要让你们定期参拜,那全县人仍旧知道你们是贼,这是不给你们改过自新得机会。
盗匪:?!?!
书生又笑:诸位,可以走了,以后切莫再来。
盗匪们一脸激动,互相看着,说定然不能辜负大人呐!
书生笑的很温暖。
李虎脸色苍白的很无力。
不久后,书生当场斩了李虎,为官十年,百姓给书生立碑颂德。
这一段史书里四五行字,每行都有可能突然冒出个:县令,卒。
最终书生回京,受到重用,提出重开科举,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那是书生最辉煌的几年。
可惜旧皇驾崩,新帝登基,暴虐聪敏,一言不合就杀人。
书生忍得住吗,不存在的,花样怼皇帝。
皇帝见了奏折,大怒要杀,后来看到书生的名字,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原来是他呀,他个喷子说什么都正常,没事,没事。
其实是忌惮书生重开科举,满朝都是他的人。
书生又何尝不懂,心很累,很无力。
恰逢父亲病故,书生丁忧辞职,从此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皇帝自然很开心,但还得做出礼贤下士的模样,一遍遍请书生回来当官。
直到这个皇帝驾崩,书生都没理他。
后来请书生仿佛成了惯例,又登基过两个皇帝,都要请书生出山。
六次,书生全都没理。
有人说,书生这是真的不问世事。
倘若故事这么结束,那可真是太好了。
可惜,第七次任命的时候,书生还是出山了。
那年关中大旱,史书上只四个字,饥民相食。
那年书生六十,仍旧出山,朝廷这才明白,原来请动他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天下苍生。
书生此去赈灾,散尽家财,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路经华山,在山庙之中祈雨,跪倒神像前,泣拜不能起。
白天,出门赈灾,晚上,写文章祈雨,昼夜不停。而书生这般操劳,却还有小人在这种时候谋利。
赈灾发的钞票,百姓拿去换米,奸商小吏借口钞票模糊破损,缺斤短两。
书生长须颤抖,大怒变色,当即查抄府库里的钞票,亲自盖章,重新发回百姓,命米商凭印记卖米。
“有损失,我张养浩赔给你们!”
书生这样说着,六十岁高龄,去亲自喊出闭门不出的富户,上街卖粮。
书生告诉富户,他已经上表朝廷,卖粮补官,卖的越多,补官越大。
于此,饿死的难民才越来越少,关中大旱的灾情,得以缓解。
那天,书生走在路上,听说有人为了奉养老母,偷偷杀了自己儿子给母亲吃。
书生颤抖着,泪流满面,抚膺痛哭,把自己不多的财产,又分给了那家人。
夙兴夜寐,终日不歇,念及百姓还有易子而食的,书生还都会痛哭出声。
六十岁的书生,一病不起,死在赈灾任上。 史称,关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
文中提过一次,书生叫做张养浩,书生用他这一辈子,给他那首诗做了注脚: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平淡而残酷。
赞 订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