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悲哀:再穷也不会让孩子学体育

相比于高尔夫、网球等贵族运动,马拉松选手大都是来自于农村的穷苦孩子。他们为了生存,很小的时候就投入到专业的体育训练中去,只为了吃一口饱饭,希望退役后能够分配一份不错的工作,稳定的过完一生。对于书都念不起的穷孩子,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夺得冠军,然而,最终他们却发现,这些挣扎无济于事,有些东西并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为了退役能够分配一份像样的工作,郭萍整整等了七个年头。

从9岁开始,郭萍就开始训练,1995年她被国家长跑马拉松集训队主教练王德显选中,成为了当时的“幸运儿”。因为教练最大的承诺,她怀揣着退役后分配到铁路系统工作,当老师或者是公安的梦想,满心幸福地努力着。不久后,问题接踵而来,郭萍才意识到人生的残酷。

刚刚入队的时候,郭萍对教练说,希望可以专攻800米和1500米的中长跑,但教练却以“全面发展”为由让她加练5000米、10000米的马拉松,直到被练废了,郭萍才真正醒悟,自己不过是教练王德显的一个实验品。

 

马拉松训练比起一般的体育训练时间更长,消耗的能量也更多,一般的队员每天都要跑六七十公里。然而,他们的伙食却十分清淡,大半年都是靠吃冻豆芽和烂白菜挺过来。而逢年过节可能会有一些好吃的,但8斤牛肉丸子,20多个忍饥挨饿的队员,根本就不够吃。国家队的训练枯燥而寂寞,郭萍说,在山海关封闭集训时,她曾经五年都不能回一次家。更令人气愤的是,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外出购物,总会有人监视着,如果敢诉苦或是怎样,一场责罚打骂必不可少。

2001年,郭萍的脚趾变形,身体状态已经不适合再训练了。在回家养伤一段时间后,郭萍向王德显索要因工受伤的赔偿和运动员工资,却遭来了一顿臭骂。次年,她离开了火车头马拉松队并被迫退役。为了让郭萍在队里好好训练,父亲挖煤和母亲养猪的钱也早已花光。一直以来,郭萍无法接受文化教育,至今她依然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体工队曾经组织过学习,但几天后教练就以“天天读书,不好好训练”的言辞扼杀了。由于没有文化,一身伤病,郭萍退役后生活窘迫,日子过得十分凄惨。

2006年,郭萍心灰意冷,竟买好了安眠药打算一了百了,但幸好被母亲撞见了。下半年,她和队友艾冬梅走上了状告教练王德显,索要赔偿的道路。虽然最后在媒体的舆论压力下,郭萍胜诉获得了10万元的赔偿,但这些钱对于她的家庭和伤病只是杯水车薪。在还了治病的负债后,郭萍依然一贫如洗。

因为家里买不起煤,她的孩子手上长满了冻疮,更不用提孩子的学费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郭萍斩钉截铁的说,“就算是穷死,我也不会再让他们去学体育。”而谈到自己的未来,郭萍的梦想是开一家小餐馆,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如此简单的想法看起来却更像是一种奢望。

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悲哀:再穷也不会让孩子学体育

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器底部 或右上角等按钮,收藏或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订阅「故事36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无需密码 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