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为导读,第二页为《吹牛大王历险记》正文
一
《吹牛大王历险记》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幽默作品。本书的主人公敏希豪森(1720—1797)是一个真实的德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喜欢游历探险、行侠仗义,曾经在俄国军队里服过役,参加过当时俄国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他阅历丰富,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而且生性乐观,为人健谈,所以回国后经常对人讲许多他在外面所遭遇到的冒险经历。由于他在讲述故事时夹杂以很多荒诞不经的奇思怪想,因而常常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这也使他赢得了故事家的美誉。1781年,一本名为《快乐人指南》的德国杂志陆续刊登了十几则题目为《敏希豪森的故事》的“幽默趣谈”。这些结构松散的故事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讲的,这大概就是后来的《吹牛大王历险记》的雏形。1785年第一本《吹牛大王历险记》以《敏希豪森男爵俄国旅行、打猎奇遇记》为名在英国出版,没有作者署名。后来经德国文学研究者的考证,确认其作者是德国人拉斯伯。作品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并在短时间内多次再版。1786年,德国作家毕尔格把它翻译成德文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毕尔格在翻译过程中,又添加了许多有趣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更为丰满,而且保持了原作的幽默风格。二百多年来,《吹牛大王历险记》作为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幽默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二
本书原作者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1737~1794)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贵族家庭。他学识渊博,曾先后学过矿物、地质、火山和语言学等。1767年,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和黑森州加塞尔古代艺术文物保管员,同时兼任大学教授。由于生活挥霍,他常常债台高筑,最后竟不惜铤而走险,盗窃和变卖了许多宝贵文物,后来去了英国。1768年,英国皇家学会任命他为学会委员,1775年,由于获悉他盗窃古币,又将他开除出学会。拉斯伯通过刻苦和不懈的努力,以翻译和研究成就在英国获得了新的荣誉,1788年“大不列颠五百名优秀作家榜”上称他为“享有极高荣誉的语文学家”。1794年,他在爱尔兰建造采矿场时死于猩红热。后来被考证为英国版《吹牛大王历险记》的原著作者。
戈.奥古斯特.毕尔格(1747~1794)是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时期一位著名的叙事诗诗人。他一生拮据,身为中级地方官员兼哥廷根大学教师,却薪水微薄,47岁那年终因贫病交加不幸早逝。然而,毕尔格在文学上却才华横溢。他的诗歌凝练且宏伟,入情入理,而他翻译和编创的敏希豪森故事更是优雅活泼,语言明快诙谐,被公认为18世纪德国最精彩的民间故事之一。
三
《吹牛大王历险记》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犹如男爵正在对着面前的听众,口若悬河、煞有介事地夸夸其谈,却让你觉得他不是虚构,反而有一种亲切自然的真实感。作者从男爵的“历险情结”讲起,依次叙述了他在俄国打猎、打仗,在海上历险以及周游世界的一些奇遇趣闻等。男爵在讲述初次历险——“遭遇大风暴”时就显露出其吹牛的本事:大风竟然把大树刮到几千米的高空,而后又落回原处。更奇的是坐在树上的人经历这次高空飞行后竟然安然无恙!接下来的经历更是匪夷所思、令人捧腹:他的马让恶狼给吃了,他却抓住机会让狼给他拉雪橇;没了打火石,就用拳头砸眼睛来撞出火星点燃火药;掉到了泥潭里没有办法时竟能拉着辫子将自己提起来,打狗熊时用力过猛,居然把斧子扔到了月亮上,为了拿回自己斧子顺着豆蔓爬上了月亮;还骑着海马过海底,骑着老鹰去北极……听着男爵讲述一个个稀奇古怪、惊险有趣的冒险故事,我们仿佛也骑着他那匹无与伦比的“立陶宛骏马”,纵横驰骋于现实与梦幻之间,在他所构筑的幻想世界里天马行空,浮想联翩。
四
据说《吹牛大王历险记》作者出版此书的本意是讽刺当时德国上层社会妄自尊大、爱说空话的恶劣风气,在后世读者看来,它却是一部幽默文学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书中展示出来的丰富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如冻结在号子里的音乐声随着气温升高而融化流淌;用樱桃核打中鹿头,结果使鹿头上长出了一颗樱桃树;战马被劈为两半,还能去喝水;此外还有对月球人、天狼星人、奶酪岛、火山底部的描述等等。这些大胆奇特的构思与想象,加上貌似夸张却又合乎人们心理逻辑的叙述,以及活泼有趣的语言风格,使这本字数不多的小书二百多年来魅力不减,风靡全球。它被誉为18世纪儿童文学的瑰宝、讽刺文学的丰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高尔基曾将它与歌德的《浮士德》、莱辛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名著相提并论,说它是受到人民口头创作影响的“最伟大的书本文学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幽默和幻想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更需要神奇夸张的想象和诙谐乐观的心态来鼓动创新的欲望,激发智慧的火花。从这一角度讲,这部作品值得一读。
|